English

我们缺少的就是资金

2000-04-03 来源:光明日报 蓝翎 我有话说

目前,与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大约有6000个,已有1500个相关基因被分离和确认,并申请了专利。一旦发现这类基因,就可以研制出预防和治疗相应疾病有特效的药物,专利的申请意味着垄断了将来以这些基因所开发出来的相关产业的权益。

掌握了发现新基因的普遍技术和先进方法,不仅能为自己寻找感兴趣的基因,还可为制药、生物工程、科研领域提供发现新基因的服务。除人的基因外,还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因可以研究和开发。每个基因专利就意味着一个庞大的产业。

生物工程产业的魅力在于以高技术、高投入为基础的高产值,一条有重要功能的新基因,价值在数百万至数千万美元之间,有的甚至上亿。如“肥胖基因”的转让费达1亿4千多万美元。

中国有几千人在从事基因工程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实验室工作,已经积累了大量基因方面的数据。但为什么没有形成产业化?就像一壶水烧到了九十九度,还缺少关键的一度。这关键的一度就是生物信息学。由于缺少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手段,研究人员不能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错过有价值的发现。可能某个研究者手中已拿到一个或更多的新基因,但他却无从证实。

赛百盛公司生物信息部已经系统掌握了生物信息学的各种分析方法,并可为我国加速发现新基因提供服务。我们采用电脑克隆发现新基因的技术,即依靠计算机强大的存储与运算能力及互联网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换能力,对数据库中储存的DNA小片段(EST)进行修正、聚类、拼接、组装,获得完整的基因序列,以期发现新基因。这一般只需要几天时间,其正确率可达90%以上,也就是说,利用这项技术获得的“数字化基因”90%以上将被证明为新基因。

所以尽快发现新基因,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已迫在眉睫。基因产业是我们21世纪的民族产业,没有基因产业作后盾,加入WTO后我国的医药业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但有一种观点认为,“生物信息学研究的投资不大”。事实上,对生物信息学软、硬件投资不是一笔小数目。并不是有几台上网电脑就可以了。建立一套初具规模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系统,至少要投资50万美元,并且需要网络公司的密切合作。

目前我国在生物信息学的研究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仅存在,而且在加大。目前欧美各国及日本、韩国、以色列等国的高校、科研机构都纷纷开设了生物信息学课程,而且是研究生的必修课;政府斥巨资资助生物信息学的研究,且投资逐年增大;生物信息学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康柏、IBM、SUN等信息业的巨子相继介入生物信息学领域;生物信息学产品不断推出。

而中国目前的生物工程产业呈现的虽然是一种好似“万舸齐发”之势,但有部分企业起点较低,实力弱,发展一直不能呈现良好态势;有一些公司名为实体,实为代理,产品大包装进,小包装出,公司仅赚取差价。只能算是纯商业行为,对产业发展起不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中国尚没有一个成熟的生物信息学产品推向市场。

所以,发展生物信息学的焦点,就落到了资金上,其本质是社会对这项产业的认识。

政府关心的焦点往往落在科研院所,巨大的前期投资,高投入带来的高风险,使得民间投资家望而却步。搞基因工程产业,前期投入非常大,投资量一般是以上千万元计,才可能有所作为。我国风险投资业还处在发展初期,不是不愿要,而是干不了。

企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实验室里的成果要尽快转化为效益。科技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才能推动企业技术更新换代和促进生产效益不断提高。但我国科技成果的“孵化”机制在迅速发展的科研能力面前显得力不从心。少数在国家重点计划内或是由中外合资经营的生物企业,有的与科研单位紧密联系,有的直接由大专院校、研究所进行产学研结合,把生物高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于大多数规模不大的生物公司来说,科研单位的一项项成果却遥不可及,这中间缺少桥梁。政府的支持固然重要,但如果缺乏民间的参与,生物工程产业在我国恐怕很难有大的发展。以由美国牵头、全球生物科学工作者共同参与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GP)为例,当初(1989年)美国政府决定投资30亿美元、耗时15年完成这一宏大项目时,美国政府就作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告诉民众这笔钱花得如何值,因此这一计划在美国深得人心,而且吸引了大量的民间团体、私营企业纷纷投资这一项目。(本文作者为北京赛百盛生物工程公司总经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